覆膜玉米套种大蒜高产栽培技术
作者: 张莉芳    日期:2016-12-05 来源 :农业科技与信息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栽培技术 玉米 大蒜 
描述:
试论我国古代耕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 孙声如  日期:2016-12-05 来源 :中国农史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农业耕作技术 牛耕 百亩 农业起源 特定概念 农业生产 稻麦两熟 多熟制 农业科学 多熟种植 
描述:
金昌市金川区春小麦复种娃娃菜栽培技术
作者: 强小梅    日期:2016-12-05 来源 :农业科技与信息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娃娃菜 栽培技术 复种 小麦 
描述:
银川市耕地变化与基本农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作者: 李建春  日期:2014-06-01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GIS 耕地 土地评价 基本农田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描述:耕地是土地资源中的精华,人们获取农产品的基础条件。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以及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占用耕地的状况,更加凸显了耕地保护研究的重要性。通过选取西部地区具有典型代表的银川市作为研究区,结合遥感和GIS,分析了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区域耕地变化规律性特点,识别耕地变化关键驱动因子,预测耕地变化趋势,并提出了结合LUCC研究成果的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方法,为耕地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通过对银川市耕地数量、空间与质量变化规律分析表明:1989-2009年间,耕地表现出持续快速膨胀式扩张的特点。1999年前,耕地增加主要位于新城区(西夏区),1999年后,耕地增加主要位于东部老城区(兴庆区)和北部郊区县(贺兰县)。从耕地空间和结构变化的特点来看,1999年前,耕地转换主要为市区西部大面积的未利用地开发;1999年后,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区城镇用地迅速扩张占用周边耕地,以及农业生产圈外围的土地开发和整个区域内开展的土地整治。全市耕地重心向西北部移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了局部稳定性区域,并且城市扩张“贴边建设”占耕比例过高这一现象在1999年后表现得更为显著。全市耕地平均自然质量持续性降低,在1999年前表现的更加明显。结合耕地景观指数分析表明,耕地的破碎化程度经历了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而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则持续提高。 (2)通过乡镇统计面板数据与遥感分类数据相结合,探索1999-2009年间银川市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表明:耕地自然质量以及城镇距离构成了耕地减少的重要驱动因子,从数量关系上证明了耕地减少对于自然与区位条件具有偏好性;移民开发引起的人口总量增加以及快速城市化是这一时期内耕地数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社会经济条件对于耕地数量变化具有两方面作用,利用经济措施调控耕地数量,从宏观上看,需要调整产业结构,逐步降低第二产业产值比例,从微观上看,则需要保障农民收益水平;种植粮食作物对于促进耕地面积增加,抑制耕地面积减少具有双重作用,表明银川市作为引黄灌区重要商品粮基地这一战略定位对于保障耕地面积产生了积极影响。 (3)在土地利用规划约束下实现了2020年耕地空间布局预测。利用遥感影像反映出的规律性,结合银川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和规划约束性指标的限制,通过CA-Markov模型得出了2020年土地利用图。预测结果分析表明,未来时期内耕地仍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地类,耕地数量将会继续增加。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已经接近枯竭,由于开发生态性用地以及劣质耕地退化,耕地平均质量稳中略有提升。同时过度开发引起的耕地退化现象会进一步凸显,因此在耕地利用中需要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重点协调区域水资源供给平衡,实行优质耕地保护策略是实现区域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在综合银川市耕地变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区域特点,构建了基于耕地自然质量、经济驱动、规划预测以及生态安全的基本农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同时设置了质量最优、经济最优以及生态最优3种不同的情景模式,通过选取图斑为评价单元,将耕地的质量区位、图斑属性及利用方式相结合,创新提出了基于耕地图斑综合排序模型划定基本农田的方法,实现了优质耕地的集中连片保护,并通过该模型确定了不同情景模式下基本农田划定的范围。对比分析表明,当前银川市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方案,统筹考虑了自然质量、经济驱动以及生态环境风险三个不同方面,整体布局具有合理性。
阿克苏绿洲种植制度演变规律及发展对策
作者: 鱼静  日期:2009-06-01 来源 :新疆农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演变规律 发展对策 种植制度 阿克苏绿洲 驱动力 
描述: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是我国“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给阿克苏绿洲农业生产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应用历史资料分析、统计分析、数学模型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了阿克苏绿洲1978-2007年种植制度演变规律、演变的驱动因子、并对阿克苏绿洲粮食安全进行评价与预测、深入研究阿克苏绿洲种植制度演变发展对策,为阿克苏绿洲建立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种植制度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自1978年以来,阿克苏绿洲种植业结构逐渐由以粮为纲向粮、经二元结构发展,直至现在形成了粮、经、果等多元结构发展的新格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持续下降,但是由于单产水平的提高,使得粮食作物总产不断提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棉花播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稳定;林果种植面积快速增加,产量增加,并建立了全国林果种植基地;复种指数已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由1978年的71%增长到2007年的117%,种植模式向多样化趋势发展。 (2)演变驱动因子主要有政府政策指导、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高科技水平的应用以及各类物质投入水平的提高,都推动着阿克苏绿洲种植业结构发展演变。县域投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地区农业整体投入水平,阿克苏地区各县(市)农业投入水平差异较大,表现在:库车县、新和县、阿克苏市投入水平高,农业现代化程度高,与农作物产出相关系数大;乌什县、拜城县、沙雅县、柯坪县投入水平低,现代化程度低,与农作物产出相关系数小,但其农业物质投入发展潜力大,应为阿克苏地区重点投资对象,以提高阿克苏地区整体农业现代化水平。 (3)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对目前阿克苏绿洲粮食安全性状进行了分析,在1986年以前,耕地压力大,对粮食安全有很大影响,而从1986年以后,耕地压力减小,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水平有所保证。未来到2015年,要想保证粮食安全,必须保证粮食耕地面积保持在180千hm2左右,保证粮食总产达到98.26万t。 (4)以优化种植制度的原则提出阿克苏绿洲种植制度发展对策:在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下,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合理布局作物,扩大复种指数,实施种植模式的转变,大力发展立体多熟种植,以科技发展带动种植业发展,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
陇东一熟制地区糯玉米复种高原夏菜一年两熟栽培技术
作者: 周广业    日期:2016-12-05 来源 :农业开发与装备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陇东 糯玉米 复种 高原夏菜 一年两熟 
描述:
黄土丘陵区菊花种植模式的生态及经济效益分析
作者: 杨忠义  段国锋  马金虎  杜俊杰  王玉庆    日期:2016-12-05 来源 :中国农学通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生态效益 菊花 经济效益 西瓜 小麦 间套作栽培模式 
描述:
黄土高原坡耕地不同耕作模式生态效应研究
作者: 杨凯  日期:2009-04-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耕作模式 黄土高原 坡耕地 生态效应 
描述: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灾区,而坡耕地更是保水保肥能力低下,同时黄土高原地区播种季节气温低,降雨稀少,而土壤温度、水分和养分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由有重要的影响。在该地区进行基于保护性耕作原理的农业防蚀减灾模式和技术措施的优化和选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前人的对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多是在覆盖与不覆盖或者免耕等耕作措施与常规耕作之间做比较,很少有研究直接比较覆盖、免耕、起垄等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和地温的作用效应。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对不同覆盖材料以及免耕、起垄等耕作措施下土壤的水热条件和养分状况以及保持水土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通过这种比较,为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生态脆弱区合理的选择和应用不同的耕作措施提供参考,以期实现该地区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研究的试验地点选在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典型的水蚀风蚀区神木县,进行了免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起垄地膜覆盖、起垄5种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措施试验,对实行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小区的耕作层地温和土壤养分以及0-100cm土壤含水量进行了连续测定,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 (1)在一天当中,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每层土壤的地温平均值逐渐降低并且地温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秸秆覆盖处理有明显的降低地温的作用,但降温作用主要体现在5cm处和25cm处,在其他各层次和对照处理的地温相差不大。从提高地温的角度看,起垄地膜覆盖提高地温的效果最好。地膜覆盖大幅度的增温作用只有在天气较为晴朗的情况下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而秸秆覆盖在低温条件下则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2)本试验所采用的耕作措施在土壤耕作层的水分含量都高于对照处理,其中地膜覆盖处理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的效果最好,然后依次是秸秆覆盖处理,免耕处理,起垄地膜处理,起垄处理,最后是对照处理。但是经SAS软件分析,各个处理之间的差异都不显著。在0-100cm的深度,起垄处理对土壤储水量的效应最好,也是唯一高于对照处理的一个处理。 (3)覆盖方式对黄豆的出苗率、出苗时间和作物产量都具有十分明显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地膜覆盖处理的出苗率最高,然后是起垄地膜覆盖处理和起垄处理,这三个处理的出苗率较对照处理提高3.48%-4.47%。免耕与对照处理相比,出苗率几乎相同。但在秸秆覆盖的条件下,黄豆的出苗率低于对照处理。同时覆盖方式对出苗的时间早晚也有影响,地膜覆盖处理和起垄地膜覆盖处理比对照处理、免耕处理和秸秆覆盖处理的出苗时间提前3天,比起垄处理的出苗时间提前2天;起垄处理比对照处理、免耕处理和秸秆覆盖处理的出苗时间提前1天。 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的产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在本试验中除起垄地膜覆盖处理和起垄处理之间的结果差异不显著之外,其他任何两个处理之间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各处理的产量由高到低依次是起垄地膜覆盖处理>起垄处理>地膜覆盖>免耕处理>对照处理>秸秆覆盖处理。 (4)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提高土壤养分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以秸秆覆盖的作用较好,试验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后,各种土壤养分都比对照处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5)秸秆覆盖和起垄处理以及免耕都可以有效减少径流的产生,其中秸秆覆盖处理和起垄处理在观测期内均没有产生径流,说明秸秆覆盖处理和起垄处理保持水土的效果较好。
< 1 2 3 4 5
Rss订阅